English

“口袋书”市场荒芜前景迷人

1999-06-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韦英平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当许多出版社还在热衷于大开豪华精装本图书的“研制”时,山东画报、华夏等出版社正在悄然独辟蹊径,倾心于小开纸皮本的“口袋书”的探索性开发。山东画报社总编辑汪稼明、华夏社常务副社长张伟分别亲自担纲策划编辑各自社的“口袋书”,他们都认为,在中国这类图书的市场前景十分诱人。

所谓“口袋书”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像钱包一样揣在兜里的书。其特点是封面精美、开本小巧、成本低廉、出版周期短。因为小,而有“袖珍书”之谓,张伟称之为“现代语录本”;在国外,它和豪华精装本并足鼎立,以廉价平装本的面目出现而得“纸皮书”之名。由于携带方便,“口袋书”可以在上下班途中陪你轻轻松松走一程,还可以在旅途中伴你潇洒闯天涯。

以英国“企鹅丛书”的巨大成功为起点,“口袋书”开始流行于世。1935年7月起在伦敦出版的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引发了一场通过出版大众型图书,薄利多销,扩大发行量,增加图书市场容量的“纸皮书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早在1927年7月,日本岩波书店已经推出了以廉价袖珍平装本形式出现的普及型丛书“岩波文库”。目前,日本的大型出版社文库本都有上千种,其中“岩波文库”种数已近5000。

国内出版社经营“口袋书”,主要是参考了日本文库本的思路和经验。出版“口袋书”的,有中国青年、百花文艺、北京三联、辽宁教育等出版社。但多数只是偶尔为之,不是刻意经营,也不成气候,像山东画报、华夏这样做得稍有声色的出版社寥寥无几。

1998年底山东画报社开始推出“二十世纪华人名人小传记丛书”,每本印1万册,市场反应使该社大受鼓舞。汪稼明说丛书投放市场后,关于这套丛书的读者来信竟占到出版社全部读者来信的80%;至今已经出到30种,计划今年再出30种,以后会继续增加,打算收罗尽可能多的华人名人,以文化名人为主,也包括政治家以及李嘉诚、包玉刚这样的企业家,还将延伸到国外名人。

华夏出版社今年1月份刚刚推出的“迷你文库”,第一批7种平均印1万册,从2月份开始发货至今平均每种销5000册,业绩不俗。这一批几乎全部是从日本引进的畅销“硬文库本”,其中的《患者,请不要和癌症作斗争》、《母原病》是行销上百万册的精品。张伟说该社“口袋书”的内容将向健康、文化、生活、实用企业管理等领域扩展,年内再出30至40种。

除了物美、价廉、小巧、灵活这些优点之外,“口袋书”的市场潜力还在于: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现代人读书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专心捧起沉重的大厚书已经难能可贵,人们只能见缝插针地读很短的书,就像忙忙碌碌时凑合着吃方便面一样;“口袋书”以其字数少、图片多、故事性强、通俗易懂、能愉悦性情的特色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出版社可以将一些书再版成“口袋书”,从而增加书稿资源的利用率。

然而,在国外热销的“口袋书”在国内却遭到了冷遇,国内的快餐店遍地开花但快餐式的“口袋书”并没有相应地流行起来。张伟分析说,“口袋书”难以打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图书业对它的认识不足。首先,国人尚未改变图书须经久耐用留做古董、大就是好、豪华陈列以装饰门面的传统观念。其次,小开本的“口袋书”因为“便于携带”,书店担心遭遇孔乙己式的“窃书”者。再次,多数出版社追随国际流行的窄32开本,不适合国人的体型和口袋的容量。总之,“口袋书”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